近日,浦东美术馆宣布将于2025年12月13日至2026年5月6日举办“连接的帝国——卢浮宫博物馆16至19世纪的杰作”展览,消息引发热烈关注,目前正在该馆举行的“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也是沪上热门展览之一。
如今,越来越多西方大师展与中国观众见面。在不断满足公众欣赏需求的同时,如何突破“名家拼盘”同质化引发业内思考。
一个工作日下午,记者走入浦东美术馆奥赛展展厅,米勒作品《拾穗者》前,不少观众驻足细细欣赏。从山东来沪旅游的张女士是美术院校毕业生,在她看来,奥赛展的到来非常“解渴”。“名家作品集体来到国内,对美术业内人士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欣赏的机会。”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傅军一直关注高端艺术特展行业,她发现近十几年来,场馆规格逐渐提升,策展水平也越来越专业。比如,浦东美术馆奥赛展荟萃逾百件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最具代表性的法国艺术杰作,展览打破杰作孤立陈列的传统,将具有相似艺术特征或题材的绘画与雕塑作品并置呈现。傅军认为,美术馆尤其是公立美术馆还应该思考如何用对话展的形式激活传统文化和自身馆藏。相比“东西对话”,在艺术特展中实现“古今对话”更是一种提高文化自信的方式。比如,上海宝龙美术馆“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展览,以40余件当代艺术作品与麦积山石窟艺术进行深度融合与对话。